当前位置: 支原体尿路感染 > 中医支原体尿路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复习提
当前位置: 支原体尿路感染 > 中医支原体尿路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复习提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复习提纲(12月份)
91.王先生,患肝硬化已4年,今日饮酒后突然大量呕血,伴神志恍惚、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该病人最易诱发
A.自发性腹膜炎
B.心力衰竭
C.肾功能衰竭
D.肝性脑病
E.水电解质紊乱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肝性脑病的发生多有明显的诱因,常见诱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血液淤积在胃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作用后,产生大量的氨,引起血氨升高,从而促发肝性脑病;②大量排钾利尿和腹腔放液,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促使NH3通过血-脑屏障,产生毒性作用;③高蛋白质饮食;④感染;⑤药物的不恰当使用:安眠药、镇静、麻醉药等可直接抑制大脑和呼吸中枢,造成缺氧,脑组织缺氧可降低脑对氨的耐受性;⑥便秘;⑦外科手术;⑧腹泻。
知识点1:肝性脑病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92.患者男性,62岁。肝硬化病史5年,此次因“呕血2天”入院。查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T37.8℃,P次/分,R22次/分,血压90/60mmHg,该患者目前存在的首优护理问题是
A.体温升高
B.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C.活动无耐力
D.体液不足
E.有受伤的危险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该患者已经发生了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可能会发生休克,因此体液不足的护理问题最优先。
知识点1:上消化道大出血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93.王先生,患肝硬化已4年,今日饮酒后突然大量呕血,伴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收缩压降至12kPa;脉搏大于次/min。病人出血量约为
A.ml
B.ml
C.ml
D.ml
E.0ml以上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收缩压下降至12kPa,次/min,眩晕、口渴,烦躁不安,提示出血量在0ml以上。
知识点1:上消化道大出血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94.患者刘女士,45岁,患肝硬化6年,近2天突然呕血约0ml,现出现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睡眠倒错,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根据病情推断,该患者处于
A.肝性脑病的前驱期
B.肝性脑病的昏迷前期
C.肝性脑病的昏睡期
D.肝性脑病的昏迷期
E.肝癌晚期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患者有肝硬化病史,由于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符合昏迷前期的表现。
知识点1:肝性脑病
知识点2:分型或分期
95.赵先生,50岁,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入院治疗。放腹水后出现精神错乱、幻觉,伴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等肝昏迷表现。此时病人可能处于
A.肝昏迷前驱期
B.肝昏迷昏迷前期
C.肝昏迷昏睡期
D.肝昏迷浅昏迷期
E.肝昏迷深昏迷期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精神错乱、幻觉,伴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等肝昏迷表现,表明是昏睡期。
知识点1:肝性脑病
知识点2:分型或分期
96.患者女性,65岁,有肝硬化病史5年,因饮食不当出现呕血、黑便1天入院,呕吐暗红色液体3次,量约ml,解黑便2次,量约g。查体:体温37.8℃,脉搏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85/60mmHg,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医嘱予以输血ml。该患者出血最可能的原因为
A.胃溃疡
B.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C.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E.胃癌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肝硬化患者胃底静脉曲张,饮食不当时容易破裂出血。
知识点1:急性胃炎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97.患者女性,65岁,有肝硬化病史5年,因饮食不当出现呕血、黑便1天入院,呕吐暗红色液体3次,量约ml,解黑便2次,量约g。查体:体温37.8℃,脉搏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85/60mmHg,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
A.体液不足
B.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C.体温升高
D.焦虑
E.活动无耐力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患者大出血,血压下降,所以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体液不足。
知识点1:急性胃炎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98.患者女性,65岁,有肝硬化病史5年,因饮食不当出现呕血、黑便1天入院,呕吐暗红色液体3次,量约ml,解黑便2次,量约g。查体:体温37.8℃,脉搏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85/60mmHg,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
A.肝肾综合征
B.肝肺综合征
C.肝性脑病
D.上消化道出血
E.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由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存在肝硬化,氨类代谢产物增多,容易诱发肝性脑病。
知识点1:急性胃炎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99.患者男性,51岁,上腹部烧灼痛2个月,多于进餐后半小时发生,持续1小时左右,两天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何种病原菌感染有关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幽门螺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大肠杆菌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p)为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Hp感染后破坏了胃的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和胃蛋白酶渗入黏膜,发生自身消化作用,形成溃疡。消除Hp可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知识点1:消化性溃疡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者男性,51岁,既往有胃溃疡病史,某日凌晨出现持续腹痛,服用氢氧化铝后不能缓解,且向背部放射。该患者可能并发了
A.出血
B.癌变
C.幽门梗阻
D.穿孔
E.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出血,癌变、幽门梗阻,穿孔都是消化性溃疡可能的并发症,当出血量大时,可能会发生失血性休克。根据题干描述,更可能发生了穿孔的并发症。
知识点1:消化性溃疡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赵先生,40岁,于饱餐、饮酒后突然发生中上腹持久剧烈疼痛,伴有反复恶心,呕吐出胆汁。体检:上腹部压痛,腹壁轻度紧张。测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以下哪项提示急性胰腺炎预后不良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低钾血症
D.低钙血症
E.低镁血症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D急性胰腺炎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低钙血症会引起手足搐搦,常是重症与预后不良的征兆。
知识点1:急性胰腺炎
知识点2:分型或分期
.在我国,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病因为
A.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B.手术创伤
C.胆道疾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高钙血症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急性胰腺炎约50%由胆结石、胆道炎症和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所引起,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知识点1:急性胰腺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蛋白质合成障碍
B.低白蛋白血症
C.高脂血症
D.循环血容量不足
E.肾小管重吸收蛋白障碍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由于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水分外渗,产生水肿。
知识点1:肾病综合征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者女性,28岁,全身重度水肿,24小时尿蛋白6.8g,血白蛋白20g/L,血压/70mmHg,尿素氮8.9mmol/L,SCr/μmol/L。患者在服用强的松的过程中,出现右下肢水肿明显,右腿较左腿明显肿胀,血清胆固醇3.84mmol/L,该患者可能出现了
A.右下肢感染
B.右下肢静脉血栓
C.右下肢水肿加重
D.药物的副作用
E.治疗无效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肾病综合症患者血脂水平高,容易发生静脉栓塞。该患者应该发生了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大。
知识点1:肾病综合征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
A.病毒性炎症
B.过敏性炎症
C.细菌性炎症
D.免疫性炎症
E.中毒性炎症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慢性肾炎的起始因素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导致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知识点1:慢性肾小球肾炎
知识点2:概念
.泌尿系感染其最多见的致病菌是
A.大肠杆菌
B.副大肠杆菌
C.变形杆菌
D.葡萄球菌
E.粪链球菌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泌尿系感染以大肠杆菌为最多见的致病菌。
知识点1:尿路感染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肾炎病人给予低蛋白、低磷饮食的目的是
A.控制高血压
B.预防低钙血症
C.预防高钠血症
D.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
E.减轻肾性水肿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慢性肾炎病人控制高血压和水肿主要通过控制水(小于1ml/d)、盐(1~3g/d)的摄入达到目的;给予低蛋白0.5~0.8g/(kg·d),常可同时达到低蛋白、低磷饮食的目的,但要精选优质蛋白质供给,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减退。
知识点1:慢性肾小球肾炎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引起慢性肾衰竭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摄取少
B.透析失血及频繁抽血检查失血
C.红细胞生存周期缩短
D.叶酸缺乏
E.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贫血是慢性肾衰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导致贫血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其次为代谢产物抑制造血、使红细胞寿命缩短、铁叶酸缺乏等。
知识点1:慢性肾衰竭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急性肾炎水肿的机制是
A.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E.血管升压素分泌过多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肾病性水肿的发生机制;急性肾炎性水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球管失衡”引起。
知识点1: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肾源性水肿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感染的机制不包括
A.组织水肿使局部抵抗力下降
B.大量免疫球蛋白从尿中丢失
C.血浆白蛋白低下使抗体形成减少
D.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
E.电解质紊乱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感染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电解质紊乱不是其诱因和发病机制。
知识点1:肾病综合征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慢性肾衰竭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变有关
B.与激肽系统的作用有关
C.与缩血管物质分泌过多有关
D.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E.与水钠潴留、肾素活性增高有关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慢性肾衰竭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不完全相同,主要与水钠潴留、肾素活性增高有关。
知识点1:慢性肾衰竭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肾衰竭时发生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机制是
A.健存肾单位学说
B.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C.矫枉失衡学说
D.内分泌功能障碍
E.代偿机制学说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当慢性肾衰竭出现血磷增高时,机体为了矫正磷的潴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促进肾排磷,这使血磷有所下降,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却引起新的损害,如纤维性骨炎。
知识点1:慢性肾衰竭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尿毒症患者最易发生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
A.脱水或水肿
B.高镁血症
C.低镁血症
D.碱中毒
E.高钙和低磷血症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尿毒症患者,一方面因肾小球浓缩功能差而致多尿、夜尿多,又常有厌食、呕吐,易引起脱水;另一方面,因肾脏排水能力差,引起水钠潴留,出现水肿。脱水或水肿是尿毒症最常见的特点。由于利尿、呕吐、腹泻摄入少出现低血钾,终末期出现高血钾,主要因进食水果、肉类多,尿量少,应用保钾利尿剂引起。因肾脏对酸碱调节能力失衡,导致酸性产物在身体内积聚,出现酸中毒。慢性肾衰时,尿磷排出减少,血磷升高,为维持钙磷沉积,血钙下降,导致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
知识点1:尿毒症
知识点2:分型或分期
.正常成人24h的尿量是
A.~ml
B.~0ml
C.0~ml
D.~2ml
E.2ml以上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正常成人24h尿量为0~ml。
知识点1:慢性肾小球肾炎
知识点2:概念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链球菌直接感染
B.病毒直接感染
C.免疫介导炎症
D.感染后毒素作用
E.代谢产物潴留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本病的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性因素参与,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等,这些因素也可促进肾小球硬化。
知识点1:慢性肾小球肾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的前一天出液量为ml,今日补液量应为
A.~ml
B.~ml
C.~ml
D.~ml
E.~0ml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每日液体入量应按前1天出液量加不显性失水~ml来计算。
知识点1:急性肾衰竭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初期以哪个系统的症状为主
A.神经系统
B.消化系统
C.血液系统
D.呼吸系统
E.循环系统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胃肠道症状是最早、最常出现的症状。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以后出现恶心、呕吐、呃逆、腹泻、消化道出血、口腔尿臭味。
知识点1:慢性肾衰竭
知识点2:病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手足抽搐发生于
A.并发高血压
B.并发严重感染
C.补充优质蛋白质
D.纠正电解质紊乱
E.纠正酸中毒并发低钙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代谢性酸中毒需服碳酸氢钠纠正,同时补钙,防止低钙引起的手足抽搐。
知识点1:慢性肾衰竭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女,50岁,因患尿毒症而入院。患者精神萎靡,食欲差,24h尿量80ml,下腹部空虚,无胀痛。请评估病人目前的排尿状况是
A.尿潴留
B.尿失禁
C.少尿
D.无尿
E.多尿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每日尿量少于ml为少尿;少于ml为无尿。
知识点1:尿毒症
知识点2:护理评估
.丁先生,50岁,急性肾衰少尿期。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头痛头晕,软瘫,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最可能发生了什么问题
A.高血钾症
B.低血钾症
C.水中毒
D.酸中毒
E.尿毒症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少尿期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高血钾。高血钾发生后可引起心动过缓、心律不整。
知识点1:急性肾衰竭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丁先生,50岁,急性肾衰少尿期。治疗7天后,患者尿量开始增加,最多每天0ml/d,患者出现腹胀、双下肢无力,膝腱反射减弱,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A.高血钾症
B.低血钾症
C.水中毒
D.酸中毒
E.尿毒症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在多尿期开始后,由于尿量增加,钾离子随尿液丢失增多,导致可能出现低血钾的情况,血钾降低后可能会出现腹胀、双下肢无力及膝腱反射减退等表现。
知识点1:急性肾衰竭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女,40岁,石油化工工人,长期与苯接触,一年来全身乏力,Hb:6g/dl,血小板:00/dl,网织红细胞低于正常,肝脾不肿大,骨髓增生低下。进行护理评估时下列哪项对其病因诊断最重要(0.67分)
A.心理社会资料
B.系统体格检查
C.既往史、职业史
D.血象、骨髓象结果
E.主要症状及治疗经过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再障的主要病因有药物及化学物质,最常见的是氯霉素;苯是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长期与苯接触危害性较大;物理因素X线、射线等;生物因素。
知识点1:再生障碍性贫血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妊娠妇女和育龄期妇女的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胃酸缺乏、肠道功能紊乱,小肠黏膜病变等均可使铁吸收障碍,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月经过多是引起女性慢性失血的病因;缺乏维生素B12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知识点1:缺铁性贫血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生成巨核细胞数目减少
B.免疫因素
C.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D.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E.血小板功能异常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相关因素是免疫因素、脾脏因素等。
知识点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发生出现的原因是
A.血小板数量减少
B.血小板功能异常
C.血管壁异常
D.凝血因子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过敏性紫癜由于血管壁异常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引起的疾病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
知识点1:过敏性紫癜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型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E.7种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3种:L1型,原始淋巴细胞体积较小;L2型,原始淋巴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很一致;L3型,原始淋巴细胞体积较大,形态较一致。
知识点1:急性白血病
知识点2:分型或分期
.急性白血病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主要原因为
A.出血
B.正常红细胞减少
C.白血病细胞浸润
D.血小板减少
E.感染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发生感染最主要原因是成熟粒细胞缺乏,其次是人体免疫力降低;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正常红细胞减少会导致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不会引起发热。
知识点1:急性白血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白血病病人容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白细胞增多
B.继发性营养不良
C.成熟粒细胞缺乏
D.长期贫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E.化疗药副作用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急性白血病病人由于体内成熟粒细胞生成减少,故易发生感染。
知识点1:急性白血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小板的功能是
A.吞噬细胞
B.反映造血功能
C.输送O2和CO2
D.抗凝作用
E.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血小板对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起重要作用。
知识点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男,25岁,因发热伴咳嗽1周就诊。血常规示:WBC:3×/L,Hb:9.5g/L,血液涂片见幼稚细胞,医生疑急性白血病收入院进一步检查,患者入院时,面色苍白,手发抖,自语“我怎么会得恶性病”并哭泣。此时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知识缺乏
B.恐惧
C.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D.活动无耐力
E.舒适的改变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患者表现为恐惧的表现。
知识点1:急性白血病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下列内分泌疾病中,属于功能亢进的是
A.尿崩症
B.糖尿病
C.库欣综合征
D.呆小症
E.黏液性水肿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内分泌疾病按内分泌腺的功能分为亢进和减退两类。库欣综合征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ACTH所致,而尿崩症、糖尿病、呆小症、黏液性水肿分别与血管升压素、胰岛β细胞功能、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关,属功能减退。
知识点1:Cushing综合征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关Graves病的病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遗传、免疫均有关
B.与遗传有关,与免疫无关
C.与免疫有关,与遗传无关
D.由病毒引起
E.由手术引起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Graves病即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明确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
知识点1:Graves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2型糖尿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与免疫、环境因素有关
B.主要见于年轻人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有家族性发病倾向
E.依赖胰岛素治疗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2型糖尿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机制主要是对胰岛素抵抗而非胰岛素绝对缺乏,故非胰岛素依赖性。
知识点1:糖尿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体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是
A.下丘脑
B.垂体前叶
C.垂体后叶
D.甲状腺
E.肾上腺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下丘脑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分泌各种垂体激素的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作用于腺垂体;腺垂体又通过其自身分泌的各种促激素调节相关靶腺合成各类激素,构成一个神经内分泌轴。
知识点1: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多少称为肥胖
A.5%
B.10%
C.15%
D.20%
E.25%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为消瘦,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称为肥胖。
知识点1:肥胖症
知识点2:概念
.不属于甲状腺危象诱因的是
A.应激
B.感染
C.I治疗反应
D.严重突眼
E.手术准备不充分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严重突眼不是甲状腺危象的诱因,应激、感染、I治疗反应、手术准备不充分等,均可诱发甲状腺危象。
知识点1:Graves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放射性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甲状腺功能减退
B.粒细胞减少
C.突眼恶化
D.诱发危象
E.癌变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放射性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利用I释放的β射线破坏甲状腺腺泡上皮,减少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放射性碘治疗可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知识点1:Graves病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碘化物治疗甲状腺危象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使有机碘形成减少
B.使增生的甲状腺缩小
C.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D.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E.反馈性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应用碘化物治疗甲状腺危象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
知识点1:Graves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者男,65岁,糖尿病病史6年,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某日清晨突然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心慌、出虚汗,神志不清。应首先考虑
A.胰岛素过敏
B.低血糖反应
C.酮症酸中毒
D.高渗性昏迷先兆
E.血容量不足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低血糖是使用胰岛素的常见并发症。
知识点1:糖尿病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易累及的脏器是
A.大脑
B.肺部
C.心脏
D.消化系统
E.肾脏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几乎所有SLE病人均有肾脏损害,约半数患者有狼疮性肾炎,一旦发展为尿毒症,则成为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知识点1: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2:病理
.以下不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要求的是
A.床单位清洁干燥
B.床单位阳光充足
C.病室空气流通
D.病室内温度18~20℃
E.病室內湿度50%~60%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时,病室应挂厚窗帘以免阳光直射,病室做紫外线消毒时安排病人回避。
知识点1: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2:护理评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
A.关节畸形
B.炎症性反应
C.补体激活
D.骨质破坏
E.滑膜炎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类风湿因子作为一种自身抗原,与体内变性的IgM起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滑膜组织上,产生多种过敏因素,引起关节滑膜炎症,故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知识点1:类风湿性关节炎
知识点2:病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尤为重要的是
A.抗单链DNA抗体
B.抗双链DNA抗体
C.抗双链RNA抗体
D.抗Sm抗体
E.抗核抗体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尤以抗核抗体(ANA)为重要。
知识点1: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2:病理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
A.劳累
B.伤风感冒
C.动脉粥样硬化
D.肥胖
E.动脉瘤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最常见的脑梗病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知识点1:脑栓塞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以下哪项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身体健康
B.高血压
C.血小板减少
D.凝血机制障碍
E.先天性脑动脉瘤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先天性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
知识点1:蛛网膜下腔出血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偏瘫病人病灶位于
A.脊髓
B.大脑皮质
C.小脑
D.内囊
E.延髓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病变部位为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
知识点1:周期性瘫痪
知识点2:病理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大脑上动脉
B.脑桥
C.蛛网膜下腔
D.豆纹动脉
E.小脑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脑出血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为常见。
知识点1:脑出血
知识点2:病理
.脑出血最多见于
A.蛛网膜下腔
B.内囊
C.脑桥
D.小脑
E.椎-基底动脉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脑出血以内囊处出血最常见。
知识点1:脑出血
知识点2:病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
B.血液病
C.先天性颅内动脉瘤
D.脑动脉硬化
E.脑血管畸形
答案:C
答案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
知识点1:原发性高血压
知识点2:并发症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
A.小发作持续24h以上
B.大发作持续24h以上
C.大发作接连发生,间歇期仍处于昏迷状态
D.癫痫大发作药物控制不良者
E.短期内小发作接连发生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此题考查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大发作接连发生,间歇期仍处于昏迷状态。
知识点1:癫痫
知识点2:概念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外伤
B.高血压动脉硬化
C.血液病
D.先天性脑动脉瘤
E.脑血管畸形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先天性脑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知识点1:蛛网膜下腔出血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男性,24岁,劳动中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和意识不清。体检:浅昏迷,血压/80mmHg,体温37℃,颈抵抗、颏胸距4横指,克尼格征阳性。右上眼睑轻度下垂,右眼球外展位,右侧瞳孔4mm、光反应迟钝,左侧瞳孔2mm、光反应灵敏。左肢体活动差,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该患者在护理中应注意的最主要问题是
A.再出血
B.昏迷
C.便秘
D.肌肉萎缩
E.压疮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容易也最危险的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保证病人绝对卧床4~6周,也需要减少搬动、环境刺激等预防情绪激动导致再出血发生。
知识点1:蛛网膜下腔出血
知识点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病原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
知识点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关水痘的传染源,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患者是传染源
B.无症状带菌者
C.带状疱疹患者的传染源作用较水痘患者更重要
D.带毒野生动物
E.带毒的家养动物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水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水痘的现症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人类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普遍易感。
知识点1:水痘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关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B.乙型脑炎病毒是双股正链DNA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及酸均敏感
D.乙型脑炎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E.人对乙型脑炎病毒普遍易感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乙脑病毒是单股正链RNA。其余叙述都正确。
知识点1:流行性乙型脑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狂犬病毒所致
B.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
C.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D.不一定有恐水症状
E.病死率达%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沿神经系统传播和扩散,病毒在中枢神经中主要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这些神经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后,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饮水时,听到流水声,受到音响、吹风和亮光等刺激时,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发生痉挛,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
知识点1:狂犬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B.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C.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D.传染性强
E.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流感以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表现重。
知识点1:流行性感冒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主要感染下列哪种细胞
A.CD4+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神经胶质细胞
E.皮肤上皮细胞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
知识点1:艾滋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脑膜炎球菌错误的是
A.在常见菌群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
B.在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较强
C.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血平板
D.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在5%~10%CO2、pH7.4~7.6时最易生长
E.对磺胺药耐药以C、B群最严重,A群亦在增加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脑膜炎球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知识点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患者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伤寒患者从潜伏期开始即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在病程的2~4周内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知识点1:伤寒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痢疾杆菌,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
B.对化学消毒剂不敏感
C.在外界生存时间甚短
D.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E.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能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
知识点1:细菌性痢疾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知识点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解析: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分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和,再燃。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确定检疫期限和协助流行病学检查。
知识点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列哪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A.注射输血
B.飞沫传播
C.唾液传播
D.粪-口传播
E.垂直传播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而致病。
知识点1:病毒性肝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被病兽咬伤后发病与否以及潜伏期的长短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A.咬伤部位
B.咬伤严重性
C.局部处理情况
D.被咬者的年龄
E.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发病与否以及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的部位,严重性,局部处理情况,是否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有关。与被咬者年龄无关。如咬伤头、颈、手者,潜伏期较短。
知识点1:狂犬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者女,33岁,因肺结核咯血收入院。夜班护士查房时突然发现该患者咯血约ml后突然中断,呼吸极度困难,喉部有痰鸣音,表情恐怖,两手乱抓。此患者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出血性休克
B.窒息
C.肺不张
D.肺部感染
E.贫血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对于大量咯血的患者,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就是窒息。
知识点1:肺结核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急性菌痢的肠道病变及脓血便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痢疾杆菌侵入肠黏膜固有层,引起固有层小血管痉挛,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溃疡
B.内毒素引起肠壁坏死
C.外毒素引起肠黏膜坏死
D.迟发型变态反应
E.痢疾杆菌所产生的溶组织酶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急性菌痢的肠道病变及脓血便痢疾杆菌侵入肠黏膜固有层,引起固有层小血管痉挛,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溃疡引起。
知识点1:细菌性痢疾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黄疸出血型钩体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A.肝功能衰竭
B.消化道出血
C.肺大出血
D.急性肾功能不全
E.肝性脑病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败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
知识点1:钩端螺旋体病
知识点2:病理
.肠阿米巴病典型的病变是A.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溃疡与大量渗出物
B.肠黏膜水肿增厚散在浅表溃疡
C.正常黏膜上散在的孤立而颜色较淡的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D.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E.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和溃疡,触之易出血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肠阿米巴病典型的病变是正常黏膜上散在的孤立而颜色较淡的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出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知识点1:肝阿米巴病
知识点2:病理
.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而其中由虫卵引起的主要病变是
A.肺部肉芽肿病变
B.脑部内芽肿病变
C.肝和肠的肉芽肿病变
D.皮下结节
E.胆囊息肉样变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知识点1:日本血吸虫病
知识点2:病理
.引起乙型肝炎感染在家庭内聚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注射途径
B.母婴传播
C.粪-口传播
D.性接触
E.昆媒传播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母婴传播是引起乙型肝炎感染在家庭内的聚集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1:病毒性肝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针对HBV的特异性抗体中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
C.抗HBe
D.抗HBx
E.抗PreS1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英文缩写为抗HBs,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产生的最主要的保护性抗体,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是免疫力的指标。抗HBe,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产生以后出现的另一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又一标志物。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缩写为抗HBC,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之一。
知识点1:病毒性肝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
B.血凝抑制抗体
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
E.Vi抗体
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为早期诊断。
知识点1:流行性乙型脑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A.猪
B.犬
C.吸血昆虫
D.鼠
E.患者、病毒携带者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患者、病毒携带者是HIV的传染源。
知识点1:艾滋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病后第2周
D.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
知识点1:伤寒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菌痢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
A.结肠和空回肠
B.结肠
C.回盲部
D.回肠
E.乙状结肠与直肠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菌痢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
知识点1:细菌性痢疾
知识点2:病理
.下列哪一个不是血吸虫病的受累器官
A.肝脏
B.肠
C.心脏
D.脑
E.肺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心脏不是受累器官,其余都是。
知识点1:日本血吸虫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病异位损害的主要部位是指
A.肝脏
B.肠道
C.肾脏
D.心脏
E.肺和脑
答案:E
答案解析:
解析: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血吸虫进入人体后寄居在肝脏及肠道、肠系膜的静脉血管中,但是偶尔也会有少量的血吸虫、虫卵离开肝脏、肠道而跑到其他部位,从而引起异位损害。从道理上讲,血吸虫可以随着血液到达身体各处,但是除肝脏、肠、肠系膜以外,在肺及脑部的病变多见,其他部位则很少出现血吸虫病。
知识点1:日本血吸虫病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直接接触与呼吸道传播
B.粪-口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动物源性接触
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与呼吸道传播。
知识点1:水痘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肝阿米巴病各种穿破性并发症,最危险的是发生于
A.胸腔和肺
B.心包
C.腹腔
D.胃、十二指肠
E.肾脏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穿破心包最危险。
知识点1:肝阿米巴病
知识点2:并发症或后遗症
.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
A.侵入的子孢子数量
B.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C.裂殖体在红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D.机体免疫力强弱
E.疟原虫毒力强弱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入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
知识点1:疟疾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虫媒传播
B.血液传播
C.飞沫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接触传播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知识点1:麻疹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的传染源是
A.带菌者
B.患者
C.家禽
D.家畜
E.水源
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知识点1:麻疹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大肠埃希菌
D.肺炎球菌
E.葡萄球菌
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产前其母患有严重的细菌感染;出生时分娩时间长,羊膜早破或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生后细菌通过脐部皮肤、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侵入人体而发病。
知识点1: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呼吸中枢所在的位置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脑桥
E.延髓
答案:E
答案解析:
呼吸中枢在延髓,吸气和呼气两组神经元交替兴奋,形成呼吸周期。
知识点1: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知识点2:病理
.吸气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
A.潮气量
B.每分通气量
C.肺泡通气量
D.最大通气量
E.肺活量
答案:C
答案解析:
肺泡通气量指吸气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为有效通气量。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呼吸器官的气量。
知识点1: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知识点2:概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真菌
答案:B
答案解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是由病毒引起的,细菌性感染仅占小部分。
知识点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和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是
A.吸烟
B.感染
C.大气污染
D.遗传因素
E.变态反应
答案:B
答案解析:
吸烟使支气管纤毛运动受抑制、气管净化功能减弱、肺泡中吞噬细胞功能减弱,这些都有利于细菌移植到支气管,吸烟与慢支的发生相关,故排除吸烟;大气污染对支气管黏膜造成损害,纤毛清除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与题干不符,故排除大气污染;遗传因素可能是慢支的易患因素,与题干不符,故排除遗传因素;变态反应可使气管收缩或痉挛,与题干不符,故排除变态反应;反复、长期的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慢支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1:慢性支气管炎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癌中恶性度最高的是
A.鳞状上皮细胞癌
B.小细胞未分化癌
C.大细胞未分化癌
D.腺癌
E.细支气管肺泡癌
答案:B
答案解析:
鳞状上皮细胞癌生长缓慢,转移较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多,5年生存率也高,排除鳞状上皮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恶性度较高,但转移较小细胞未分化癌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大,排除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出现症状相对较晚,恶性度介于鳞癌与小细胞未分化癌之间,排除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腺癌的一个亚型,排除细支气管肺泡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质内含有神经分泌颗粒,可引起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是肺癌中恶性度最高的一种故选小细胞未分化癌。
知识点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知识点2:病理
.与吸烟关系最密切的肺癌是
A.鳞状上皮细胞癌
B.小细胞未分化癌
C.大细胞未分化癌
D.腺癌
E.细支气管肺泡癌
答案:A
答案解析:
吸烟可使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核异形变。吸烟量越多、年限越长,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生率越高。
知识点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知识点2:病因及发病机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uganrana.com/zlzy/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