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尿床本身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有的孩子到了两三岁还经常尿床,这确实是很让家长烦心,宝宝总是尿床怎么办呢?
其实导致宝宝尿床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睡前饮水过多、吃太多利尿食物、泌尿系统的疾病。有的家长会因为自家孩子尿床而去责罚孩子,但是医生建议最好不要这样做,过度的责骂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和焦虑心情,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想要预防宝宝尿床,也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首先要让宝宝养成睡前排尿的好习惯,在孩子临睡之前的三个小时内不要让孩子再喝过多的饮料和水,有利尿功效的食品也要尽量少吃。睡前也不要让孩子玩的太兴奋,不要做过于剧烈的活动和游戏,大脑太过于兴奋会导致宝宝尿床。
其次作息时间也要规律,白天的时候别让宝宝玩的太过于疲惫,人在太过疲劳状态下睡眠是很深的,不容易醒来,这样会增加宝宝尿床的可能。培养宝宝夜里排尿的条件反射,可以多定几个闹钟,晚上准时的叫宝宝起床上厕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膀胱括约肌对于排尿的信号也会有条件反射,孩子的尿床也会因此得到缓解。
还可以适当训练宝宝的膀胱功能,白天可以让孩子多喝水,让孩子适当的憋尿,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有尿床情况的宝宝白天最好少喝饮料和果汁,下午四点之后要让孩子少饮水,晚饭也别喝太多的汤水,一些有利尿作用的食物要少吃。
不要动辄打骂孩子,尿床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很害羞的事情,如果家长过于责骂和惩罚,会让孩子更加的紧张和焦虑。精神的高度紧张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也会加剧宝宝尿床的情况,对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鼓励孩子改正,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慰。
根据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来看,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尿道括约肌功能逐渐的发育完善,对排尿有着明显的自我控制意识,一般很少会出现尿床的情况。如果宝宝到了三岁之后还要尿床的情况,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医院诊治,以免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育。
孩子如果超过五岁还不会控制自己,总是尿床,可能是患上了“遗尿症”,需要家长来进行干预。
遗尿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尿床,这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如果遗尿症不及时的进行治疗,常常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的社交回避,甚至引起多种精神障碍。儿童大于五岁之后,每个月出现尿床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被称之为遗尿症。
导致遗尿症的原因如下:睡眠时产生的尿液过多;膀胱功能障碍;孩子酣睡,很难唤醒;器质性疾病,譬如泌尿系统先天发育畸形、脊椎裂等;尿路感染。根据相关的统计显示,每五名五岁儿童中就要一人出现遗尿症,患病率为20%,每20名十岁的儿童中约有一个人出现遗尿症,患病率为5%。
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尿床的症状会缓解,尿床的次数也会减少。尿床症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目前仍有不少家长对于夜遗尿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抱着“等等看”、“长大了就会好”、“是孩子太懒”等态度而延误就诊。
小儿遗尿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如果孩子有遗尿症状,建议带孩子尽快就医检查。除了药物治疗,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引导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uganrana.com/zlyy/1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