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

儿医小课堂16夏日炎炎,宝宝如何科学喝水


<

夏日炎炎,酷暑当头,宝爸宝妈带宝宝出门玩耍,一定是水壶不离身的。如果宝爸宝妈还停留在“天热要多喝水”、“渴了才喝”、“感冒发烧要多喝水”的老观念上,那可就OUT了噢!今天,让我们聊聊“喝水”这看似简单的事儿里的大学问。

我们为啥要补水呢

人体组织是由无数细胞所构成。水,作为细胞内外的主要成分,在婴儿期大约占体重的80%左右,随着年龄增长比例逐步减少,至成年时约占60-70%;各类细胞各司其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进行必要的新陈代谢,都需要水的参与。

人要生存、生长,“饮食”是刚需,注意,“饮“字在前面哦。我们时常听到在恶劣困境中仅靠天然水甚至尿液生存的例子,足以说明水对于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性。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恐怕我们连干粮都难以下咽吧。

日常餐食里的水还不够吗

的确,日常餐食中含有水分,但它们是以补充碳水、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为目的,食材质感、均衡营养和饱腹感的要求限制了其含水量,不能完全满足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那靠什么补缺呢,就是简单有效的“喝水”。

这里提一句,婴儿前期以奶汁为主粮,其含有大量的水分且营养配比均衡,是可以满足需水量的。而儿童日常膳食中的粥汤,尽管含水量达80-90%,但存在着营养摄取和饱腹感的“短板”。

怎么知道宝宝体内“缺水”了呢

非病理状态下:如有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尿色深黄、尿少、大便干结、便秘等

病理状态下:如发热、呕吐腹泻时,出现萎靡、干哭少泪、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尿黄等,甚至意识障碍、躁动激惹等

宝宝是“水”做的,千万不要等“口渴”等不适了才给水喝

怎样科学地去“喝水”呢

//

饮水的量

和成人的“一天8杯水”标准不同,儿童每天的饮水量和年龄、体重、生理状态、摄入营养素的代谢需求和每天的排水量,包括尿量、出汗、便便等因素有关。

2岁以下的宝宝,每日需水量约-ml/Kg,每日推荐饮水量=总需水量—奶、食的水量。

2岁以上儿童的推荐饮水量如下:

年龄

饮水量(ml/天)

2-3岁

-

4-5岁

-

6-10岁

-0

11-13岁

1-

14-17岁

-

数据来自《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高温环境、运动时大量出汗;

发热、腹泻、呕吐等额外的水分丧失;

尿路感染、尿路非梗阻性结石需行尿路净洗时

推荐饮用什么样的水呢

白水为最佳,高温天气下常温的凉白开不失为既解暑又经济的饮品。

但切忌反复煮开或存放时间超过2-3天,以免导致肠胃不适。

矿泉水,因儿童胃肠道的发育未成熟和对矿物质耐受力的个体差异,非人人都适宜。

酸奶,可适量饮用,但不宜每天摄入太多。

含糖饮料,糖分较高,很多饮品添加剂较多,不推荐。

如果宝宝不喜欢喝白水,可以稍兑一些果汁;

大量出汗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

严重腹泻时,可添加口服补液盐

每天怎样饮水呢

一般出生后4月添加辅食起,就应该注意饮水量的补充。饮水时机一般掌握在两餐之间,餐前、睡前尽量避免。饮水时应少量多次,不提倡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

水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如果饮水量过多,对于有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可能会造成“水中毒”,细胞水肿、加剧病情的恶化,出现痉挛、意识障碍等。

不过,即便是没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在“牛饮”后出现尿色过于“清澈”,甚至头痛、萎靡时,家长也要引起重视。

如果我的宝宝有“肾积水”,

是不是说明水太多了,要少喝点

以往的科普已讲过,儿童肾积水的成因大部分是因为尿路畸形导致的尿液引流不畅,并不是因为水太多了。如果没有肾功能不全,常规饮水即可,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但切忌过于频繁、过量地饮水,不要憋尿。

心血管功能异常、肝脏硬化、尿路梗阻性疾病、肾功能不全

泌尿外科

门诊时间

特需、专家门诊

专病门诊

周一至周五

普通门诊

周一至周六全天

周日下午

普通延时门诊

周一至周日17:00~20: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急诊

周一至周日(全年无休)

互联网门诊

8:00~20: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原标题:《儿医小课堂16

夏日炎炎,宝宝如何科学喝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uganrana.com/zlyy/105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