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研究


作者:曹兴午

  支原体研究风起云涌,已经在生殖感染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无论医学检验学和临床医学,都应重视这方面的动向,尤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绝对不可忽视,往往不育症可能支原体就是罪魁祸首,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在精子动力学、精子形态学和睾丸组织病理学方面,都取得一些进展,现在仅就普及支原体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希望引起检验界和男科医生的重视。

  支原体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不过30余年的历史,广泛寄居于自然界,可引起多种动物、植物、人等病害。目前对支原体的种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临床、诊断、治疗、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均不十分清楚[1],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现就简要情况,概述如下。

一、支原体在微生物学中的地位[2]

  支原体(Mycoplasma)一类原核细胞的微生物,是能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支原体无细胞壁,且繁殖方式多样,因而具有高度多形性。有的直径为0.~0.5um的圆球形结构或称原体(elementarybodies),有的为细长而均匀的分枝细丝,长度可由几um~um电镜下示,三层膜组成细胞膜,胞质内有核糖体,双股DNA。

  自然界分布很广,除人外许多动物如猫、牛、鸡、狗、鸭、羊、马、鼠、猴、猪等和昆虫及植物都能储存和携带支原体。

  在原生植物中,属于软皮体纲的支原体,目前已发现60余种,其中从人体分离有15种以上。随着实验方法的改进,还会有更多种类发现。

二、解脲脲原体的致病牲与流行病学[2]

  年Shepard首先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离到T株支原体(TinycolonyMycoplasma)或称微小株,至年国际支原体学会(IOM),按其有脲酶,能分解尿素的特性,故命名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至少有16个血清型。

  解脲脲原体可引起尿道炎,曾有志愿者向尿道内注入分离的解脲脲原体后,发生尿频、尿急和脓尿等尿道炎。部分妇女阴道内的解脲脲原体可上行至子宫内膜引起感染并侵及羊膜囊,造成子官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自然流产、围产期疾病及死亡。下生殖道携带支原体感染,可为携带者,但可传染给性伴,当胎盘或羊水中分离出支原体则是一个感染指标,常伴有绒毛膜羊膜炎、死产、脐炎及围产期疾病,导致妊娠期缩短、胎儿生长停滞及低体重儿。反复自然流产者子宫内膜解脲脲原体分离率高,胎盘分离率也高,揭示支原体可自脐动脉入胎儿体内。解脲脲原体在子宫内或产道中可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引起早产、死亡、低体重儿、新生儿脑膜炎、先天性肺炎等。解脲脲原体感染所致之慢性宫颈炎是不孕的重要病因。笔者发现,丈夫已确定感染支原体后,其妻常有宫颈炎出现,炎性程度与感染程度呈相关性。

  Ta1yor()[3]从男性尿道炎患者尿中分离出的解脲脲原体并接种到自己的尿道,出现尿频、尿急有脓尿等症,从而首次证实解脲脲原体是男性非淋茵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Bornmam调查名不育男性精液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42%,人型支原体28%,两种支原体同时存在者22%。Cassell检查了对已婚不育夫妇,发现有男性不育因素存在的妇女,生殖道中解脲脲原体分离率超过正常对照组两倍。[4]吴近曾()调查不孕不育夫妇解脲脲原体培养例,占55.16%。正常生育组例解豚豚原体培养,阳性例,占29.23%。笔者[5]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率:精液35.64%;前列腺液17.76%;尿道分泌物40.9%;宫颈粘液69.81%。

  解脲脲原体引起男性不育,更是生殖领域中引人注目的课题。笔者观察与归纳可有:(1)干扰精子运动;(2)附着精子头尾;(3)造成精子畸形率增加;(4)侵入或附着精子颈部;(5)附着精子赤道板;(6)侵人生精细胞;(7)妨碍精卵识别,从而造成不育症。更有甚者解脲脲原体可造成慢性前列腺炎,致继发不育症。

三、人型支原体的致病性和流行病学

  人型支原体(Mycop1asmahominis,Mh)寄居于生殖道。国外报道性成熟女子子宫或阴道中携带人型支原体者占21~53%。男性尿道携带率低。由性交传播。人型支原体也能从呼吸道分离出,志愿者可引起咽炎。志愿者尿道内接种分离的人型支原体后,引发肾孟肾炎。动物实验均证明人型支原体可引发盆腔炎、卵管炎、子宫周围炎。部分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于下生殖道的支原体可上行达子宫内膜引起感染,并可侵及羊膜。孕妇生产时或生殖遭受到创伤时,人型支原体可浸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5-10%产后发热妇女血中能分离出人型支原体,尚能引起新生儿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硬膜下脓肿、产钳损伤诱发皮下脓肿等。尚有引发化脓性关节炎的报道。

四、生殖支原体的致病性和流行病学[3]

  生殖支原体(Mycop1asmagenitalium,Mg)是年首次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中分离出。能发酵葡萄糖,不分解精氨酸及尿素。能吸附红细胞,有滑行运动特点。电镜下菌落呈烧瓶状(flask一Shaped)和梨状(Pear一Shaped)。有特殊的尖端结构,能牢固地吸附在宿主尿道上皮细胞表面。动物实验接种恒河猴后不感染,接种到黑猩猩体内,出现明显的尿道炎症状。根据英、美、丹麦等国家用PCR检测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非衣原体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其检出率为23.3%,27.6%;丹麦为27.0%,35.3%。而在日本仅为4.4%[3]。国内辛德莉()用PCR检测81例肺炎患儿的咽拭子,2例生殖支原体阳性,阳性检出率2.5%[6]。最近,已证实生殖支原体也是引起尿道炎的病原体[7]。

五、发酵支原体的发现[1]

  发酵支原体(Mycop1asmasfermentaus,Mf)于年就有人自健康人咽、生殖道、关节腔中分离出,并在成人血清中测知抗体,当时认为非致病菌,以后发现有毒性株和引发疾病。年报道自22例艾滋病患者尸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支原体,最初命名无名氏支原体(M.incognitus),后来命名为发酵支原体无名氏株(Mf,incognitus),引起人们的重视。此支原体是导致艾滋病的死因。经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超微结构检查患者胸腺、肝、脾、淋巴结、脑及两个产妇的胎盘组织均有该支原体存在,细胞内外均可查见。将该支原体培养物接种到银叶猴腹腔后,出现消耗症状,7~9个月死亡,剖检后发现多种脏器呈坏死性病变,用PCR方法在坏死灶中均检出本支原体株特异性DNA。Hankins等[1]用PCR从55例HIV血清抗体阴性患者的全血标本中检出6例发酵支原体,阳性率为11%,而26例HIV抗体阳性者无一例是阳性。Blanchard[1]从产妇羊水中测出的4例发酵支原体阳性患者2例组织学具有绒毛膜羊膜炎,说明发酵支原体也可通过胎盘传播。

六、支原体的检查与诊断[2]

  支原体检出的方法(1)支原体的培养、分离、鉴定。这是最直观、最准确的传统病原分离检出方法,已为研究者普遍选用。笔者实验室已开展此项工作。(2)笔者创建的相差显微摄录相装置[5],为新鲜标本直接观察,可看到活动的支原体个体与群体,贴附于精子表面和侵入生精细胞[5]和宫颈细胞内[5],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筛选方法,有利于普查。(3)免疫学诊断方法,是近年应用在调查与诊断中的主要方法,已有商品出售,有利于调查与诊断。(4)电镜观察作为支原体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深入研究支原体与衣原体是有利手段。(5)免疫细胞定位,也是为了深入了解支原体在精子或生精细胞中的特定位置,进一步为诊断与疗效考核提供依据[8]。(6)聚合酶链反应(PCR),作为新技术,已为支原体研究开扩了前景,上述几种新的支原体发现,都是应用该项(PCR)技术取得的,有条件单位应该积极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玉璞.支原体研究的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6(2-B):.

  2曹兴午,曹育爱,张少玉等,人体主要致病支原体的研究.首都医药,,3:35.

  3出口隆など非淋菌性尿道炎にぉけゐとMycoplasmagenitaliumの病原意义.感染症,,26:25.

  4吴近曾.解脲脲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关系的探讨-附分组培养分析.男性学杂志,,5:27.

  5曹兴午主编.生殖健康最新诊疗技术学习班资料.中国性学会学术工作部,医院..

  6辛德莉.聚合酶链反应在生殖支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6(2-B):.

  7骆丹.与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4:96.

  8黄宇峰,商学军,金永富,等.解脲支原体在生精细胞中的定位研究.男性学杂志,,9:.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前期
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hongh.com/zlys/14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