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点击上方蓝字
普通感冒发烧,吃药不见好转,医院打点滴,实际上反而增加风险。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该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对静脉输液进行约束,同时也能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表示有些“发炎”不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但也有医生认为,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不应一刀切,且诊病开药是学术范畴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限制其实不妥。
为什么提倡减少输液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为何提倡口服优先,减少输液?去年12月10日,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对此作了比较,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解释,首先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
另外,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
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黄卫娟说,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前年过敏性休克致死85%以上为静脉给药
今年5月1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7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其中按药品剂型统计,注射剂占58.7%,远远高于口服制剂的37.3%.尤其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更占到74.3%,比总体报告中的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主任药师、原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周筱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输液相对口服等方式在治疗手段上是一种改进,但风险也更大,因此采取输液这一治疗方式时,首先考虑是否需要,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就不提倡使用。
周筱青指出,年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56.7%,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3.5%,在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
输液药物有六成以上属抗生素
在输液被过度使用的背后,也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输液的药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药物。”黄卫娟解释,由细菌感染的疾病,使用抗生素才有效,但“实际上尤其在门诊,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即使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遵循由低向高的服用规则,能口服就不要注射。”
丁香园副主编夏志敏也表示,“由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炎症,通过抗生素的用药,实际没有效果,只会增加抗生素的耐药性”,影响抗生素真正派上用场时的药效发挥。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情况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抗生素有几种剂型,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输液是最后不得已采取的医疗措施。
频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耐药性。周筱青指出,抗生素用得越多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就越大,直接后果就是某种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疾病不再有效。
今年4月30日,世卫组织首次报告全球的抗菌素耐药情况,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已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报告举例,上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的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对半数以上病患失去作用。世卫组织指出,“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
目前,医院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浙大医院是先驱,近几年,医院、江西医院、医院也传来类似消息。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6日起,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并明确规定:门诊医生(除儿科、急诊、麻醉外)不得开具静脉用药处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北京第一家取消普医院。
取消门诊输液这个决定,是著名妇产科专家、医院院长高国兰教授做的。去年7月,高国兰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医院,一个很大的感医院没有输液室。高国兰认为,取消门诊输液能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施治。
上海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刘光辉认为,这有利于疾病的分类和病人的分流管理,最终实现医疗秩序的平稳。如此下来,门诊可以专注于负责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管理和处置,如果病人到了需要输液的地步,可以到急诊科或抢救室进行处理,“医院也在推行这种举措”。
医院院长许宏基介绍,台湾30年前也常会看到挂水现象,发烧之后不挂水都很奇怪。但现在不同了,医院医院管理理念,逐渐扭转大陆患者看病的观念。医院设置的输液区都比较小,以后也会尽量遏制不合理挂水现象。
解读
●内科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解读:细菌引发炎症,抗生素才有用
专家表示,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因素,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
带“炎”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时是讲话过多、麻辣烫饮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解读:外科是抗生素的重灾区
据报道称,外科科室成为抗生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樊志敏介绍,对于体表
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
当然,从外科手术的角度,也要辩证地看待输液,“比如一些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可能仍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妇科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解读: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吴江平说,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另外,即便是需要用药,口服和打针就够了。
吴江平还表示,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滥用抗生素比较普遍。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如,当乳酸杆菌活性被抑制,外来致病菌就会大肆繁殖,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症的产生。
●儿科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解读:抗生素有时会帮倒忙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表示,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
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
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
提醒:抗生素使用“三不”“三问”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在抗生素的使用中,要记得“三不”:一、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购买;二、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三、不随意停药。一旦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抗生素,病人就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让其伺机再起。
当医生开出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时,要做到“三问”:一、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必须应用抗生素才能治疗;二、经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询问医生正确的用药方法;三、在取药时询问药师,服药时需注意什么。
素材来源: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等
更多资讯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uganrana.com/zlzy/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