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

考前推送十一抗生素


抗生素知识点,在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广泛,抗生素不科学应用是药物滥用的最大的根源。需要每个同学多花点时间在这方面。此外,课后练习题值得用心去做、去写,如此反复。如果觉得好,请同学们及时转发或者   (2)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用药过程中更换不同厂家或批号者均须重做皮试

(3)避免患者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避免局部用药,避免注射器与其他药物混用。

(4)做好抢救准备,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就地抢救,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g~1mg;严重者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H1受体阻断药等;呼吸困难者配合给氧、人工呼吸、气管切开等措施抢救,并注意保温。

(5)注射后须观察20分钟~30分钟。

2.青霉素G干燥粉末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性质极不稳定,易分解失效,临床应用时须现用现配。本药不耐酸,不宜口服,常用其钠盐或钾盐,采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如选葡萄糖为溶媒,应在2h内滴完。

3.青霉素G不能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否则效价降低;也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重金属等配伍。

4.青霉素类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每日剂量以分次给药为宜,以充分发挥抗菌效能

5.青霉素不宜鞘内给药,钾盐不宜大量静脉注射。

6.用药期间定期检测血钾、血钠。

7.本品不宜静脉推注,尤其是肾功能不良及大量给药患者,否则会引起“青霉素”脑病,宜选用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法。

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G虽杀菌力强,毒性小,但由于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通过对其侧链的改造,得到了多种具有耐酸、耐酶、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及抗革兰氏阴性菌等特性的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与青霉素G间存在有交叉过敏反应,用药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用药注意等与青霉素G相似。各类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及应用(请见课本的表13-1,重点看性质的不同、作用特点及应用)。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四代药物的特点比较)

本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基团也是β-内酰胺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连接不同侧链而成,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有相似的理化性质、抗菌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但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当前国内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分为四代(请见表13-2)。

1.过敏反应可见皮疹、药热等,偶发过敏性休克,用药前应做皮试。与青霉素有部分交叉过敏,发生率为5%~10%。青霉素过敏患者慎用头孢菌素。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与青霉素相同。

2.肾毒性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较大,可致近曲小管细胞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血中尿素氮升高。使用时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监测尿蛋白及血尿,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抗生素等药合用。

3.双硫仑样反应用药期间饮酒可引起“醉酒样”反应,出现恶心、呕吐、颜面潮红、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烦躁不安,剧烈头痛,甚至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用药期间或停药三天内应禁服含乙醇制剂。

4.胃肠道反应口服或注射某些头孢霉素可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5.二重感染第二、三、四代头孢霉素偶见二重感染.。

6.其他头孢菌素与肝素、香豆素等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加出血危险;与氨基苷类、四环素和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及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氨茶碱、利多卡因等有配伍禁忌,不宜混合注射;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静脉注射给药可引起静脉炎或出血倾向。

(三)其他β-内酰胺类(重点复合制剂,第页。)

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具有β-内酰胺环,但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类。其分类与作用特点见表13-3。

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

(一)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14、15和16元内酯环,分为三代。

第一代为天然品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疗效确切,亦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抗菌谱仍较窄,生物利用度低,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临床应用受限。

第二代为半合成品,包括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20世纪70年代起,抗菌谱略广,抗菌活性增高,对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也明显增强,生物利用度高。

第三代:泰利霉素、喹红霉素,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过去的大环内酯耐药菌也有很好的作用。

其特点为:①第一代大环内酯类对酸不稳定,pH4时几乎无抗菌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血药浓度较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对酸稳定,可口服给药,血药浓度较高,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较长,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第三代大环内酯类对酸稳定,对耐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菌株有良好的活性。②大环内酯类通过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为快效抑菌药。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效。③本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红霉素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青霉素过敏及胆道感染性疾病(替代作用)。是治疗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新生儿结膜炎或婴儿肺炎、弯曲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或肠炎首选药。也可替代青霉素治疗炭疽、气性坏疽、放线菌病、梅毒。

1.胃肠道反应;多见,有恶心、呕吐、腹泻、中上腹痛、口舌疼痛、胃纳减退等,其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2.血栓性静脉炎:高浓度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引起(浓度=0.1%,滴注速度要慢,不能盐溶液稀释)

3.肝损害:少见,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出现,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停药后数日可恢复

4.耳毒性:耳鸣和听觉障碍,大剂量(≥4g/日)时,尤其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能引起听力减退。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5.心脏损害:偶见心律失常,滴注过快时易发生!

6.假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引起。

7.变态反应:偶见,药热、皮疹

1.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肠溶片宜整片吞服,不宜饮用酸性饮料,以免降低疗效。吸收受食物影响,宜餐后1小时服用。

2.粉针剂不能直接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或稀释,否则发生沉淀;应先用注射用水配制成5%的溶液,再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药物浓度不宜超过0.1%~0.5%,缓慢静脉滴注,以免引起静脉炎。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混合应用。(药物试验课有用过。)

3.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乙酰螺旋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而较弱,本品耐酸,口服吸收好。适用于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牙周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隐孢子虫病、或作为治疗妊娠期妇女弓形体病的选用药物。

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常发生于大剂量用药时,程度大多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变态反应极少,主要为药疹。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及血、尿常规异常。

阿奇霉素

耐酸,口服吸收好,分布广泛,组织穿透力强,组织内分布浓度高且降低缓慢,尤其在扁桃体、肺及前列腺、泌尿生殖系统组织的药浓远高于血浓。半衰期长,每日仅需给药一次。大部分以原形自胆汁排泄,小部分经肾脏排泄,为肝药酶抑制剂。抗菌谱较红霉素广,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增强,尤其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是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的药物。

适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尿道炎、宫颈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约9.6%;其次有皮疹等,多数属轻度和中度,不必停药。偶见转氨酶暂时性升高,曾见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神经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等少见,但仍应注意。

罗红霉素

对酸稳定,吸收良好,血液与组织中药物浓度均高于红霉素,半衰期为12小时~14小时。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基本上与红霉素相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略差,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对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的抗微生物作用与红霉素相仿或略强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咽炎及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尿道炎和宫颈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发生率明显低于红霉素。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ALT及AST升高)、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克拉霉素

耐酸,口服不受食物影响,体内分布广,抗菌谱与红霉素、罗红霉素等相同,但对革兰阳性菌如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略优,且对诱导产生的红霉素耐药菌株亦具一定抗菌活性。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及软组织感染,如扁桃体炎、咽喉炎、副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疖、丹毒、毛囊炎、伤口感染等,

泰利霉素喹红霉素

为第三代大环内酯类--酮内酯类抗生素,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出来的产品。

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尤其对耐药的呼吸道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高,除了抗一般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外,对包括脆弱拟杆菌及其他多种罕见的厌氧菌均有效,对梭杆菌属、普氏菌属、嗜胆菌属、军团菌属亦有高效,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考克斯氏体、巴尔通氏体、埃里希氏体、免弓形虫属等均有比较好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对过去的大环内酯耐药菌及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菌都有很好的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一线药物)、急性细菌性鼻窦炎、18岁以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急性细菌感染性恶化、12岁以上患者的扁桃腺炎、咽炎。

(二)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以上,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并达到有效治疗水平,其中骨组织中可达更高浓度。在胆汁、乳汁中浓度均较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炎症时脑组织中可达有效治疗浓度。

抗菌谱和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类似,为快速抑菌剂,抗菌谱较窄,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各类厌氧菌(除难辨梭菌外)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克林霉素比林可霉素抗菌作用更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几无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厌氧菌所致的口腔、腹腔感染、脓肿及妇科感染。因药物易渗透至骨组织和关节腔中,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慢性骨髓炎的首选药。

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长期用药可引起伪膜性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或静脉滴注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心跳和呼吸暂停,应缓慢静脉滴注,不宜静脉注射。偶见皮疹、肝损害。胃肠疾病或既往史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新生儿禁用。与麻醉药、肌松药合用时应调整用药剂量,不宜与红霉素合用。

(三)多肽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为窄谱抗菌素,属繁殖期杀菌药。口服难吸收,肌内注射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只能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可分布到各组织和体液,可透过胎盘,但难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炎症时可达有效水平)。仅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产生强大的抗菌作用,尤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细菌对本品耐药少;与其他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

因毒性大,一般不作为第一线药物应用,而是在其它常用抗生素无效或发生假膜性肠炎时应用;特别是MRSA、MRSE和肠球菌属、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所致引起的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及呼吸道、伪膜性肠炎等严重感染。

较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可损伤肾小管,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少尿、血尿等,甚至肾衰竭;偶可引起皮疹、药热和过敏性休克;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特征性症状,称为“红人综合征”;静注时可引起疼痛和血栓性静脉炎。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和监测听觉功能,一旦出现耳鸣应停药;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听力障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以免增加肾、耳毒性。

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

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为窄谱慢效杀菌药,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菌属等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和真菌无作用。由于毒性较大,主要用于对其它抗菌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感染及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毒性较大,有明显肾损害主要引起肾小管的损害:蛋白尿、血尿,用量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具有神经系统毒性,轻者可引起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重者可造成意识混乱、昏迷、共济失调;可出现瘙痒、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肝损害毒性较大。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可导致呼吸抑制。避免与其他有肾毒性或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

三、氨基糖苷类

天然品: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西索米星)、阿司米星;半合成品: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地贝卡星。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1.化学结构基本相似,为碱性、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性质稳定。

2.快速、静止期杀菌剂,在碱性中作用增强,Ca2+、Mg2+等阳离子可抑制其抗菌活性。

3.抗菌谱极相似,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产碱杆菌属、分枝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及嗜血杆菌属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球菌,如脑膜炎球菌、奈瑟菌作用较差;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肠球菌作用差,对厌氧菌无效。

4.抗菌原理相同,主要通过多环节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还能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而杀菌。

5.不良反应相似:(总结:耳毒肾毒肌肉阻、过敏仅次青霉素)

(1)耳毒性(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前庭神经损害:(发生早)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指误等;发生率: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耳蜗听神经损害:(发生慢)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发生率: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

(2)肾毒性—药源性肾衰:最常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甚至急性坏死。出现蛋白尿、管形尿、血尿,严重可导致氮质血症、无尿、肾衰等。发生率: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链霉素

(3)神经肌肉麻痹(骨骼肌收缩无力):主要表现四肢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与给药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大剂量腹膜内或胸腔内给药、静滴快、合用肌松剂、全麻药时易发生。严重程度: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4)过敏反应:各种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口周发麻等;严重过敏性休克(尤以链霉素最易引起,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G,本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

(二)常用药物

链霉素

链霉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大,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青霉素G稍弱,但由于耐药菌株增多,毒性较大,以耳毒性最常见(前庭损害),现临床应用较少。

现临床主要用于:①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常与利福平、异烟肼等合用,以增强疗效,延缓耐药性的产生;②治疗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③与青霉素配伍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肠球菌等所致的心内膜炎。

庆大霉素

是目前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常用抗菌药,抗菌谱广,尤其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肺炎克雷白菌、流感嗜血杆菌、布鲁菌属,对革兰氏阳性菌如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支原体也有效。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骨髓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口服可用于菌痢、伤寒、婴儿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感染;结肠术前准备和术后感染的预防(+克林霉素/甲硝唑);局部用于皮肤、粘膜感染、眼、耳、鼻部感染。

阿米卡星

为氨基糖苷类中抗菌谱最广的抗生素,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钝化酶稳定,耐药性产生较慢。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所致感染及其他耐氨基糖苷类药菌株所致的感染。

妥布霉素

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比庆大霉素强2倍~5倍;对肺炎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的作用较庆大霉素强2倍~4倍;对耐庆大霉素菌株和耐葡萄球菌株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临床上常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烧伤、败血症、骨髓炎等。

大观霉素(淋病奈瑟菌)

对淋病奈瑟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也有良好疗效。

(三)用药注意(针对上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1.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同青霉素,发生过敏性休克除了首选肾上腺素外,另需静脉注射钙剂抢救。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2.氨基糖苷类药物均具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眩晕、耳鸣等中毒先兆;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先兆时,须及时停药;需注意局部用药时亦有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3.避免与高效能利尿药、万古霉素等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避免与能掩盖耳毒性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苯海拉明等合用,有听力减退患者慎用;避免与肾损害的药物如磺胺药、第一代头孢菌素等合用。避免与肌肉松弛药、全麻药等合用;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4.妊娠期患者应避免使用。哺乳期患者应避免使用或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对门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由于其毒性反应,本类药物也不宜用于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初发病例的治疗。

四、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

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阿米

巴原虫和螺旋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一)四环素类

为酸、碱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破坏,临床一般用其盐酸盐。抗菌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快效抑菌药。分为天然四环素类和人工半合成四环素两大类。

天然品: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去甲金霉素;半合成品: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

抗菌活性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去甲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四环素和土霉素

与食物同服可影响吸收,能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妨碍吸收,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易渗入胸腔、腹腔、胎儿血循环及乳汁中,易沉积于新形成的骨骼和牙齿中,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作用较革兰氏阴性菌强;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等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能抑制阿米巴原虫(对两菌、四体、一线虫有效);但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病毒无效。耐药菌株较多,特别是革兰氏阳性球菌、肠杆菌科细菌。

临床主要用于作为立克次体病如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柯氏立克次体肺炎和Q热;支原体感染如鹦鹉热、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泌尿及生殖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对鼠疫、霍乱、布鲁菌病、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肉芽肿鞘杆菌引起的腹股沟肉芽肿、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牙周炎效果显著。

(总结--胃肠过敏肝肾伤、二重感染四环牙)

1.胃肠道反应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腹部不适等。

2.二重感染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敏感细菌,耐药菌株或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症。避免大量长期使用,

3.影响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可使牙齿黄染,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药物。

4.其他长期大量使用可致肝肾损害,偶见过敏反应及光敏感反应等。嘱咐患者服药期间应避免日光直射或紫外线照射。

1.每次用药剂量不宜超过0.5g,否则增加不良反应,而且疗效并不增强。

2.避免与牛奶、奶制品、碳酸氢钠、铁剂、氢氧化铝及镁盐同服,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避免大量长期使用,用药期间发现鹅口疮、女性白带增多、剧烈腹泻、发热、出血等症状立即停药并报告医师,可用万古霉素、甲硝唑及维生素K治疗。

4.静脉滴注时不宜与氢化可的松、钙制剂等配伍,以免引起沉淀、混浊或降低疗效。刺激性大,不宜肌内注射。

多西环素

抗菌谱、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相似,作用比四环素强2~10倍。具有速效、强效、长效的优点,对土霉素或四环素耐药的金葡菌仍有效,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也可用于治疗斑疹伤寒、羌虫病、支原体肺炎、钩端螺旋体感染、酒糟鼻、痤疮、前列腺炎。不良反应基本同四环素。

米诺环素

在四环素类中抗菌活性最强。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对耐四环素或青霉素的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仍敏感。口服吸收完全,不受牛奶和食物影响。主要用于治疗酒糟鼻、痤疮和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以及耐药菌感染。不良反应与四环素基本相同,但初几次服药可引起前庭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头昏、眼花、运动失调等(呈剂量依耐性,女性比男性多见),一般停药24小时~48小时后可恢复。,故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驾驶、机械操作。

(二)氯霉素类

氯霉素

氯霉素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不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对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也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曾为首选,现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立克次体感染(8岁以下儿童、孕妇或对四环素过敏者可用)、流感杆菌性脑膜炎,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腹腔和盆腔感染。滴眼可治疗沙眼。

--骨灰

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可逆性骨髓抑制较常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不可逆性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少见(1/3万),发生晚,但死亡率高,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为不可逆性,一次用药亦可发生。多在停药后数周和数月发生,发病机制不清。

2.灰婴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及早产儿,大剂量使用(日用量25mg/kg时)出现腹胀、吐奶、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重者可死亡。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3.其他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少数人可引起过敏反应、视神经炎、视力障碍、严重失眠、精神失常等。

第三节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基本结构是4-喹诺酮,是一类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阻止DNA复制、导致细菌死亡的药物。第一代和第二代喹诺酮类因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弱现已少用;第三代为氟喹诺酮类,是目前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第四代药物为新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等。

(一)氟诺喹酮共同特性

1.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淋病奈瑟菌也有强大抗菌作用,甚至对分枝杆菌属、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抑制作用。其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托氟沙星对绿脓杆菌有效,托氟沙星、司氟沙星对厌氧菌有效,环丙沙星对军团菌、弯曲菌有效,氧氟沙星、司氟沙星对结核杆菌有效,司氟沙星对支原体、衣原体、分支杆菌作用最强。氟罗沙星在体内抗菌作用最强,环丙沙星在体外抗菌作用最强。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菌体的DNA回旋酶。

2.细菌对本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同类药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

3.口服吸收良好,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在各组织、体液中、甚至骨骼及前列腺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尿中浓度高。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消化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路、前列腺、淋病及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但对于复杂的盆腔感染需与其他药物合用;也可作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的代用品。

5.不良反应少,常见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焦虑、烦躁、失眠、头痛、头晕等,常与剂量有关;儿童可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和肌腱炎等软骨组织损害症状;少数出现光敏性皮炎、药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皮肤糜烂、脱落。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见表13-4。

(二)注意事项

1.大剂量应用或尿液pH值在7以上时可发生尿结晶,应嘱患者应多饮水、保持24小时尿量在ml以上。 

2.每天定时服药,在用药前4小时和用药后2小时内禁用抗酸药物;与抗酸药合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减少其自肠道吸收,宜避免合用。

3.肾功能减退者应用主要经肾排的药物如氧氟沙星和依诺沙星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4.用药30日以上应密切观察关节和肌腱情况,是否有关节肿胀等症状出现;一旦出现症状应病立即报告医生。

5.用药期间应避免阳光或紫外线直接照射。用药前应询问用药过敏史,如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小儿和孕妇禁用;十八岁以下青少年慎用为宜。药物可分泌于乳汁,乳妇应用时应停止哺乳。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

二、磺胺类

磺胺药分为肠道易吸收类、肠道难吸收类和外用类。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根据血浆t1/2长短将药物分为三类:短效类(<10小时)、中效类(10小时~24小时)和长效类(>24小时)。短效和中效磺胺药抗菌力强,血中或其他体液中浓度高,临床最为常用;长效磺胺药抗菌力弱,血药浓度低,且过敏反应多见,许多国家已淘汰不用。目前常用的磺胺类有短效如磺胺异唑(SIZ);中效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唑(SMZ);长效类如磺胺对甲氧嘧啶(SMM)。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外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Ag)等。

--看课本展示的图片

磺胺药是抑菌药,它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不同,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通过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二氢蝶啶和谷氨酸,在细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的活化型是一碳单位的传递体,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

肺炎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鼠疫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志贺菌、布鲁菌、沙门菌属敏感;对沙眼衣原体、弓形体、疟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磺胺甲唑对伤寒沙门菌,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对铜绿假单胞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泌尿系统损害磺胺类药及其乙酰化代谢产物在尿液中溶解度低,尤其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而损害肾脏,出现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尿痛,甚至尿闭等症状。

2.过敏反应常见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偶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偶见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致溶血性贫血,应禁用。

4.其他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还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

1.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对磺胺过敏患者禁用,用药期间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本类药物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2.细菌对磺胺药易产生耐药性,本类药物之间易产生交叉耐药性;为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口服应首剂加倍。

3.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发现血象异常或有结晶尿、血尿等立即停药;在用药期间应嘱病人多饮水,并同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减少结晶析出,防止肾损害。

4.脓液及坏死组织内含有大量PABA,因而化脓性或有坏死组织的感染应用磺胺药疗效较差,应清创排脓后应用本药;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能产生PABA,可降低其抗菌效果。

5.用药期间避免阳光和紫外线照射,避免高空作业和驾驶,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少尿及休克患者禁用。

三、甲氧苄啶(TMP)

又名磺胺增效剂,抗菌谱和磺胺药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强,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效。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TMP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因此,它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遭到双重阻断,增强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达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出现杀菌作用,而且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对磺胺药已耐药的菌株也可被抑制。TMP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能迅速分布全身组织及体液,肺、肾和痰液中,血浆浓度高峰在服药后1小时~2小时内达到。大部分以原形由肾排泄,尿中浓度约高出血浆浓度倍,血浆t1/2约为10小时,和SMZ相近。

TMP最常与SMZ合用,因两者体内过程相似,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和脑膜炎、败血症等。对伤寒、副伤寒疗效不低于氨苄西林,也可与长效磺胺药合用于耐药恶性疟的防治。

TMP毒性较小,不致引起叶酸缺乏症。但大剂量(0.5g/日以上)长期用药可致轻度可逆性血象变化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必要时用四氢叶酸治疗。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早产儿、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四、硝基咪唑类

本类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尼莫唑、奥硝唑等。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可进入感染病灶和脑脊液。对厌氧菌作用强,对需氧菌无效。对滴虫、阿米巴滋养体也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为抗厌氧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和肠内外阿米巴病的首选药。临床主要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盆腔、泌尿生殖道、下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骨髓炎等。

甲硝唑

又称灭滴灵,甲硝唑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几乎%,t1/2约8小时,通常8小时给药一次。在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均匀。主要在肝中代谢,由肾排出,可使尿液呈红棕色,粪中只含少量。

----四抗作用

1.抗厌氧菌作用对厌氧性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和球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对脆弱杆菌尤为敏感。本品不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应用不诱发二重感染。常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盆腔和腹腔感染、败血症和骨髓炎等。

2.抗阿米巴作用能直接杀灭阿米巴大滋养体,对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效果最好;但对肠腔内阿米巴原虫则无明显作用。因此,单用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时,复发率颇高,须再用肠腔抗阿米巴药继续治疗。同理,甲硝唑不适用于排包囊者。

3.抗滴虫作用甲硝唑对阴道滴虫亦有直接杀灭作用。口服后可出现于阴道分泌物、精液和尿中,故对女性和男性泌尿生殖道滴虫感染都有良好疗效。mg,每日3次,7日一疗程,对阴道滴虫症的治愈率为90%。偶有耐药虫株出现。

4.抗贾第鞭毛虫作用甲硝唑是目前治疗贾第鞭毛虫病最有效的药物。成人每次mg,儿童每次10mg/kg~15mg/kg,每日3次,5天一疗程,治愈率均在90%以上。

甲硝唑可干扰乙醛代谢,如服药期间饮酒,可出现急性乙醛中毒,引起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和味觉改变等“双硫仑样”反应,用药时应避免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五、硝基呋喃类

本类药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但血药浓度低,不宜用于全身感染。

呋喃妥因(毒性较小)

又名呋喃坦啶(furadantin),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在体内约50%很快被组织破坏,其余以原形迅速自肾排出。t1/2约20分钟。对大肠杆菌、金葡萄、表葡萄、腐生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均具抗菌作用。但血药浓度很低,不适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在尿中浓度高,一般剂量下可达50mg/L~mg/L以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尿路感染。酸化尿液可增强其抗菌活性。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剂量过大或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严重的周围神经炎。偶见过敏反应。

呋喃唑酮(毒性小)

又名痢特灵,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肠杆菌属、金葡菌、粪肠球菌、霍乱弧菌和弯曲菌属均有抗菌作用。口服吸收少(5%),肠内浓度高,主要用于肠炎和菌痢。也可用于尿路感染、伤寒、副伤寒和霍乱。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道溃疡。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炎等。

呋喃西林(毒性大)

因毒性大,仅做表面消毒剂,用于化脓性中耳炎、伤口感染等。

第五节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结核病药指能抑制或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具有疗效好、毒性较小特点,为临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病药。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司帕沙星、卡那霉素等为二线药,抗菌作用弱,毒性较大,仅用于细菌对“一线药”耐药时。

一、抗结核病药

(一)各类抗结核病药

异烟肼(isoniazid,INH)

又名雷米封(rimifon)。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具有疗效高、毒性小、口服方便、价廉等优点。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1小时~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体液和组织中,当脑膜发炎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穿透力强,可渗入关节腔,胸、腹水以及纤维化或干酪化的结核病灶中,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异烟肼大部分在肝中被代谢为乙酰异烟肼、异烟酸等,最后与少量原形药一起由肾排出,异烟肼乙酰化的速度有明显的人种和个体差异。分为快代谢和慢代谢型,前者尿中乙酰化异烟肼较多,后者尿中游离异烟肼较多。慢型者在白种人中占50%~60%,在中国人中慢代谢型约占25.6%,快代谢型者约占49.3%。慢代谢型者肝中缺少乙酰化酶,服药后异烟肼血药浓度较高,t1/2延长,显效较快。快、慢代谢型的t1/2分别为0.5小时~1.5小时与2小时~3小时。

抗菌谱窄,只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对其他细菌无效。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抗菌力强,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对繁殖期细菌有杀菌作用。单用时结核分枝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但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如与其他抗结核病联用,则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并增强疗效。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分枝菌酸的合成,使细菌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此酸是结核杆菌细胞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因此异烟肼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首选药),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他第一线药联合应用。对急性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应增大剂量,必要时采用静脉滴注。

发生率与剂量有关,治疗量时不良反应少而轻。

1.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炎多见于营养不良及慢乙酰化型患者,表现为手、脚震颤、麻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常因用药过量所致,出现昏迷、惊厥、神经错乱,偶见有中毒性脑病或中毒性精神病。因而有癫痫、嗜酒、精神病史者慎用。其发生可能与维生素B6的利用降低有关,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生成减少有关。同服维生素B6可治疗及预防此反应。

2.肝毒性以35岁以上及快代谢型患者较多见,如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值升高、黄疸等,严重时致肝小叶坏死。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肝病患者慎用。

3.其他出现皮疹、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等。

利福平

又名甲哌力复霉素,简称RFP,是人工半合成的力复霉素类衍生物,为砖红色结晶性粉末。具有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等优点。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时~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但个体差异较大。食物可减少本药吸收,故应空腹服药。t1/2约为4小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8小时~12小时。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痰液及胎儿体内。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浓度的20%。主要在肝内代谢成去乙酰基利福平,其抑菌作用约为利福平的1/8~1/10。利福平为肝药酶透导剂,能加快自身及其他药物的代谢。主要从胆汁排泄,形成肝肠循环,约60%经粪与尿排泄,患者的尿、粪、泪液、痰等均可染成桔红色。

抗菌谱广,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特别是耐药性金葡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平均为0.mg/L,口服治疗量后血药浓度为此浓度的倍,故可发挥杀菌作用。抗结核作用与异烟肼相近,而较链霉素强。利福平的抗菌机制是特异性地抑制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对动物细胞的RNA多聚酶则无影响。结核杆菌对利福平易产生耐药性,不宜单用。常与异烟肼、乙胺丁醇等抗结核病药合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并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主要与其他结核病药合用,治疗各种结核病及重症患者。对耐药性金葡菌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也有效。在胆汁浓度较高,也可以用于治疗重症胆道感染。局部可用于治疗沙眼、急性结膜炎等。还用于治疗麻风病。

常见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病人可见肝脏损害而出现黄疸,有肝病或与异烟肼合用时较易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多见于间歇疗法,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药;大量使用可产生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流感综合征症状。利福平可激活肝微粒体酶,加速皮质激素和雌激素等的代谢,因而它能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双香豆素和甲苯磺丁脲等的作用。对动物有致畸胎作用;妊娠早期的妇女和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乙胺丁醇

现作为一线抗结核药,口服吸收良好,迅速分布于组织与体液,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t1/2为8小时,排泄缓慢,24小时内尿排口服量的50%,肾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蓄积中毒,宜禁用。

乙胺丁醇对细菌内、外结核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对链霉素或异烟肼等有耐药性的结核杆菌,本药仍有效。主要与利福平或异烟肼等合用。单用也可产生耐药性,但较缓慢。抗菌机制可能是与二价金属离子如Mg2+结合,干扰菌体RNA的合成。

视神经炎是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服药后2个月~6个月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中央及周围盲点。反应发生率与剂量、疗程有关,早日发现及时停药在数周至数月可自行消失。此外有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及肝功能损害等。

吡嗪酰胺

口服迅速吸收,分布于各组织与体液,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t1/2为6小时,经肝代谢为吡嗪酸,约70%经尿排泄。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故能在细胞内有效杀灭结核杆菌。结核菌对吡嗪酰胺易产生耐药性,但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它已列为抗结核病基本药在短程化疗中应用。过去高剂量、长疗程应用常见肝毒性与关节痛等不良反应,现用低剂量、短程疗法,不良反应已明显减少。

对氨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acid,PAS)

其钠盐和钙盐,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于全身组织、体液及干酪样病灶中,但不易透入脑脊液及细胞内。对结核杆菌只有抑菌作用,引起耐药性缓慢,与其他抗结核病药合用,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及腹泄。饭后服药或加服抗酸药可以减轻反应。

环丝氨酸(cycloserine)

抗结核作用弱于异烟肼,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效;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用于复治的耐药结核菌感染,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和胃肠反应。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广谱,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结核菌均有杀灭作用,对于多种耐药菌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光敏感反应。

(二)抗结核药的治疗原则(5个标题为考点)

1.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内结核菌生长旺盛,对药物敏感性高,同时病灶部位血液供应丰富,药物易于渗入病灶内,达到高浓度,产生良好的疗效。

2.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并可交叉消灭对其他药物耐药的菌株,使不致成为优势菌造成治疗失败或复发。联合用药可采用二联、三联或四联用药,主要则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往用药情况以及结核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短期疗法短期疗法(6个月~9个月)是一种强化疗法,疗效好,目前已广泛采用。主要是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大多用于单纯性结核的初治。如病灶广泛,病情严重则应采用三联甚至四联。目前常用的有:最初两个月每日给于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以后四个月每日给于异烟肼和利福平(即2HRZ/4HR方案)。异烟肼耐药地区在上述三联与二联的基础上分别增加链霉素与乙胺丁醇(即2SHRZ/4HRE方案)。对营养不良、恶性病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宜用12个月疗程,对选药不当,不规则治疗或细菌产生耐药,可选用或增加二线药联合,复发而有合并症者,宜用18个月~24个月治疗方案。通过新的药物治疗方案现已能做到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约1%),耐药菌少,疗程短(六个月),安全性高,使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效。

4.适量用药剂量较小,病灶组织难以达到有效浓度,疗效差且易产生耐药性;药量过大,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难以维持长期治疗,应坚持适量用药。

5.全程规律性用药结核病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用药,不能随意改变药物剂量或改变药物品种,更不宜过早地停药,否则难以获得成功的治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uganrana.com/zlyy/771.html


当前时间: